各种作物对钼的需要量有很大区别。豆科作物需钼量最大,十字花科的花椰菜和甘蓝需钼量也很高,禾本科作物则需钥较少。
由于缺钼是发生在酸性土壤上,植物常因土壤中过多的Mn2+和A13+存在而出现锰中毒或铝中毒。这表明,缺钼常常伴生锰和铝的毒害。然而应该指出,花椰菜缺钼的典型症状(鞭尾病)并不是因为锰中毒而引起的。在酸性土壤土施用石灰可以防止缺钼,但是有些时候只有施用钼肥才能起到提高产量和植株含钼量的目的,尤其是那些不需要调节PH的土壤,更应通过旅用钼肥以补充钼的不足。
植物耐钼能力很强,>100mg/kg的情况下,大多数植物并无不良反应,甚至有些植物不仅能吸收相当多的钼,而且还生长得很好。西红柿植株中的钼浓度达l000~2000mg/kg时,叶片上才会出现明显的钥中毒症状。但如果牧草中古铜量超过15mg/kg时,动物就可能会中毒,特别是奶牛最为敏感。一般要求饲料含铂量不超过5mg/kg,因此牧草施用钼肥必须适量。
钼的作用
钼是作物生长过程中需要量较少的一种微量元素。它在植物体内与氮的代谢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。表现为钼不仅在生物固氮中起着重要作用,而且还参与硝酸的还原过程,因为钼是组成硝酸还原酶的成分。
钼肥种类
1、钼酸铵[(NH4)6Mo7O24·4H2O],含钼54.3%,是目前应用较广泛钼肥;
2、钼酸钠(Na2MoO4·2H2O),含钼35.5%,两者均易溶于水。
3、复合型多元微肥“蓝色晶典”,含包括钼在内的六种微量元素。
缺钼症状
当作物缺钼时,若以硝态氮为氮源,则会在作物体内积累硝酸根离子,从而减少蛋白质的合成。另外,水解各种磷酸脂的磷酸酶活性也要受到钼的影响,缺钼时作物体内维生素C的含量也会减少。作物缺钼时的主要表现是:生长发育不良,植株矮小,叶片失绿、枯萎以致坏死。
植物缺钼所呈现的症状有二种类型。一种是脉间叶色变淡、发黄,类似于缺氮和缺硫的症状,但缺钼时叶片易出现斑点,边缘发生焦枯并向内卷曲,并由于组织失水而呈萎蔫。一般它叶先出现症状,新叶在相当长时间内仍表现正常。定型的叶片有的尖端有灰色,褐色或坏死斑点,叶柄和叶脉干枯。另一种类型是十字花科植物常见的症状,即表现叶片瘦长畸形.螺旋状扭曲,老叶变厚,焦枯。
缺钼也影响到禾本科作物的灌浆,籽粒皱缩,颖壳生长不正常,成熟延迟。严重时,不能形成籽粒。缺钼严重地影响豆科作物的根瘤生长发育,因此豆科作物对钼特别敏感,当钼供应不足时,叶色褪淡,叶片上出现很多细小的灰褐色斑点,叶片变厚发皱,向下卷曲。而双子叶植物如西红柿对缺钼也敏感,出苗后第一或第二对真叶即表现症状,发黄,卷曲,以后所有的真叶都出现花斑,叶脉仍保持淡绿色。叶内缺绿的部分向上拱起,小叶的边缘向上卷曲.最后小叶的尖端以及叶缘部分皱缩而死。新生叶最初呈绿色,当展开时,绿色就减褪、卷曲。
钼、磷、硫三元素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,相互制约的作用。钼、磷、硫同时缺乏时,农作物表现缺磷和缺硫的症状,而不出现缺钼的现象。当满足磷肥以后,植物吸钼能力加强,则易出现缺钼症状。而施用硫肥以后,也容易出现缺钼现象。
缺钼的共同特征是植株矮小,生长缓慢,叶片失绿,且有大小不一的黄色或橙黄色斑点,严重缺钼时叶缘萎蔫,有时叶片扭曲呈杯状,老叶变厚、焦枯,以致死亡。十字花科的花椰菜,其缺钼最典型的症状是,叶片明显缩小,呈不规则状的畸形叶,或形成鞭尾状叶,通常称为“鞭尾病”或“鞭尾现象”。

鞭尾病是叶片局部组织坏死,以及在叶片发育早期维管束分化不完全造成的。柑橘缺钼表现为成熟叶片沿主脉局部失绿和坏死,即柑橘“黄斑病”。花椰菜新叶的“鞭尾病”和柑橘成熟叶的“黄斑病”虽然同属缺钼症状,但它却反映了不同发育阶段局部代谢紊乱的特征。豆科作物缺钼的症状与缺氮十分相似,老叶首先失绿,所不同的是严重缺钼的叶片,由于有NO3--N积累,致使叶缘会出现坏死组织,而且缺钼症状最先出现在老叶或茎中部的叶片上,并向幼叶及生长点发展,以致遍及全株。这与缺氮叶片只是均匀失绿、无斑点和不产生坏死组织是有区别的。豆科作物缺钼时,根瘤发育不良,根瘤小而且数量也少。
各种作物对钼的需要量有很大区别。豆科作物需钼量最大,十字花科的花椰菜和甘蓝需钼量也很高,禾本科作物则需钼较少。
由于缺钼是发生在酸性土壤上,植物常因土壤中过多的Mn2+和Al3+存在而出现锰中毒或铝中毒。这表明,缺钼常常伴生锰和铝的毒害。然而,花椰菜缺钼的典型症状(鞭尾病)并不是因为锰中毒而引起的。在酸性土壤上施用石灰可以防止缺钼,但是有些时候只有施用钼肥才能起到提高产量和植株含钼量的目的,尤其是那些不需要调节pH值的土壤,更应通过施用钼肥以补充钼的不足。
植物耐钼的能力很强,在大于100 mg·kg-1的情况下,大多数植物并无不良反应,甚至有些植物不仅能吸收相当多的钼,而且还生长得很好。番茄植株中钼的浓度达1 000~2 000 mg·kg-1时,叶片上才会出现明显的钼中毒症状。但如果牧草中含钼量超过15 mg·kg-1时,动物就可能会中毒,特别是奶牛最为敏感。一般要求饲料含钼量不超过5 mg·kg-1,因此牧草施用钼肥必须适量。
钼的营养功能
(一)硝酸还原酶的组分
钼的营养作用突出表现在氮素代谢方面。它参与酶的金属组分,并发生化合价的变化。在植物体中,钼是硝酸还原酶和固氮酶的成分,这两种酶是氮素代谢过程中不可缺少的。对豆科作物来说,钼有其特殊的重要作用。
植物吸收硝态氮素以后,必须经过一系列的还原过程,转变成NH3以后才能用于合成氨基酸和蛋白质。在一系列的还原过程中,第一步就是硝酸还原成亚硝酸,这一步骤需要硝酸还原酶催化。硝酸还原酶是一个黄素蛋白,黄素腺嘌呤二核苷酸是硝酸还原酶的辅基,而钼是硝酸还原酶辅基中的金属元素。钼在硝酸还原酶中和蛋白质部分结合,构成该酶不可缺少的部分。还原的辅酶(NADPH)是还原反应所需的电子来源。供钼能提高硝酸还原酶的活性;除去钼,硝酸还原酶就会丧失活性,只有重新供钼才能恢复其活性。缺钼植株叶片中的硝酸还原酶,经施钼诱导可明显提高其活性。有试验证明,只供NH4+-N的植株并不需要钼;但按植物形成单位干物质计算,施NO3--N的植株吸收的钼多于施NH4+-N的植株,而硝酸还原酶中的钼主要起电子传递作用,它通过自身化合价的变化,把硝酸盐转变为亚硝酸盐,并进一步转变为NH3。缺钼时,植株内硝酸盐积累,氨基酸和蛋白质的数量明显减少.柑橘黄斑病就是因硝酸盐积累过多而引起的。

(二)参与根瘤菌的固氮作用
钼的另一重要营养功能是参与根瘤菌的固氮作用。豆科作物借助固氮酶把大气中的N2固定为NH3,再由NH3合成有机含氮化合物。固氮酶是由钼铁氧还蛋白和铁氧还蛋白两种蛋白组成的。这两种蛋白单独存在时都不能固氮,只有两者结合才具有固氮能力。在固氮过程中,钼铁氧还蛋白直接和游离氮结合,它是固氮酶的活性中心;铁氧还蛋白则与Mg-ATP结合,向活性中心提供能量和传递电子,在活性中心上的N2获得能量和电子后就能还原成NH3。钼在固氮酶中也起电子传递作用。钼还能提高豆科作物根瘤中脱氢酶的活性,加大氢的流入,增强固氮能力。有人推测,在固氮过程中钼很可能直接参与N2的还原反应。钼不仅直接影响根瘤菌的固氮活性,而且也影响根瘤的形成和发育。缺钼时,豆科作物的根瘤发育不良,固氮能力下降。
钼除了参与硝酸盐还原和固氮作用外,还可能参与氨基酸的合成与代谢。有人发现给植物供钼时,谷氨酸的浓度增加;在缺钼情况下,不仅硝酸还原酶活性降低而且谷氨酸脱氢酶活性也有所下降。在发芽的豌豆核糖体组分中,钼能抑制核糖核酸酶的活性,使其保持在一种潜伏状态,对核糖体起保护作用。钼阻止核酸降解,也有利于蛋白质的合成。
(三)促进植物体内有机含磷化合物的合成
钼与植物的磷代谢有密切关系。据报道,钼酸盐会影响正磷酸盐和焦磷酸酯一类化合物的水解作用,还会影响植物体内有机态磷和无机态磷的比例。缺钼时,体内磷酸酶的活性明显提高,使磷酸酯水解,不利于无机态磷向有机态磷的转化,因此体内磷脂态-P、RNA-P和DNA-P都减少。在缺钼的情况下,施钼可使植物体内的无机态磷转化成有机态磷,而且有机态磷与无机态磷的比例显著增大。钼可促进大豆植株对32P的吸收和有机态磷的合成,并能提高产量。还应该指出,缺磷时,植物体内会积累大量钼酸盐,而造成钼中毒。
(四)参与体内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
钼对植物的呼吸作用也有一定的影响。植物体内抗坏血酸的含量常因缺钼而明显减少。这可能是由于缺钼导致植物体内氧化还原反应不能正常进行所致。钼还能提高过氧化氢酶、过氧化物酶和多酚氧化酶的活性。钼也是酸式磷酸酶的专性抑制剂。
钼在光合作用中的直接作用还不清楚,但缺钼会引起光合作用强度降低,还原糖的含量减少。钼对叶绿素的影响早已引起人们的注意。许多试验证明,缺钼时叶绿素含量减少。示踪元素试验表明,叶绿素减少的区位往往正好发生在缺钼的同一脉间区内。钼对维持叶绿素的正常结构也是不可缺少的。据北京师范大学试验,施钼可使植物光合作用强度比对照提高10%-40%,表明钼也参与碳水化合物的代谢过程。钼对维生素C的合成也有良好的作用,施钼能提高维生素C的含量。
(五)促进繁殖器官的建成
钼除了在豆科作物根瘤和叶片脉间组织积累外,在繁殖器官中含量也很高。这表明它在受精和胚胎发育中的特殊作用。当植物缺钼时,花的数目减少。番茄缺钼表现出花特别小,而且丧失开放的能力。玉米缺钼时,花粉的形成和活力均受到极明显的影响。
有资料报道,种子含钼量有时可作为预测植物对钼反应敏感程度的指标。例如,当豌豆种子中钼的含量为0.65 mg·kg-1时,施钼没有反应;而含量为0.17 mg·kg-1时,钼肥有良好肥效。又如在缺钼的土壤上,玉米种子含铝为0.08 mg·kg-1时,出苗正常;而含量为0.03~0.06 mg·kg-1时,幼苗即出现缺钼症状;若种子含量为0.02 mg·kg-1时,则会出现严重的缺钼症状。种子中有足够的钼,可以保证生长在缺钼土壤上的幼苗能正常生长并获得较好的产量。